新聞資訊
NEWS
北方集體擠水!中國經濟差距不在東西,而在南北
發布時間:
2022-06-08 19:36
來源:
國民經略
2020年,中國經濟版圖再迎巨變。
長期以來,以胡煥庸線爲标志,中國東西經濟呈現兩極發展趨勢,“東西差距”廣爲人知。
然而,從2010年代開始,中西部經濟加速上行,在全國經濟版圖中分量不斷提升,“東西差距”已呈收縮态勢。
反觀北方地區,尤其是東北地區,無論經濟增速還是經濟比重,均面(miàn)臨下行趨勢。
這一輪經濟普查更是加劇了這一局面(miàn),南方普遍增水,北方地區普遍面(miàn)臨擠水分,南北差距再擴大。
可以說,中國區域經濟差距,正在從“東西差距”變成(chéng)“南北差距”,這將(jiāng)影響未來十年全國的省域經濟格局。
01北方擠水,南方增水
去年,我國進行了第四次全國經濟大普查。
這次普查,對2018年的GDP進行了修正。全國GDP增加了18972億元,增幅爲2.1%,達到了91.9萬億。
雖然經濟蛋糕擴大了1.9萬億,但不是每個地方都(dōu)有緣享受。相反,部分省份甚至面(miàn)臨新一輪擠水分。
這是2018年各省GDP修訂增減情況:
不難看出,除北京、河南、新疆外,GDP上調的基本都(dōu)屬南方地區。而除廣西、湖南外,下調的基本都(dōu)是北方省份。
其中,上調幅度最大的六個省份:
安徽(+4004億)、上海(+3331億)、雲南(+2999億)、福建(+2883億)、北京(+2786億)、廣東(+2666億)。
而北方地區則普遍面(miàn)臨擠水,其中下調最大的6個省份是:
山東(-9820億)、天津(-5446億)、吉林(-3820億)、河北(-3515億)、黑龍江(-3515億)、遼甯(-1804億)。
可以看出,北方地區除了北京、河南、新疆等之外,其他地區普遍面(miàn)臨擠水。而GDP修訂減少最多的6個省份,全部都(dōu)是北方省份,東北三省全部在列。
02經濟增速:南方普遍高于北方
這是2019年各省市GDP排行:
同樣不難看出,GDP總量最高的10個省份中,隻有山東、河南位于北方,其他都(dōu)位于南方。(參閱《GDP首破10萬億!經濟第一省再無懸念》)
GDP總量最低的10個省份中,隻有西藏、海南、貴州位于南方,而西藏、貴州嚴格說都(dōu)應是西部,其他地區均位于北方。
這是各省市2019年GDP實際增速排行:
實際增速最高的6個省份:
貴州(8.3%)、西藏(8.1%)、雲南(8.1%)、江西(8.0%)、湖南、福建(7.6%)。
實際增速最低的6個省份:
吉林(3.0%)、黑龍江(4.2%)、天津(4.8%)、内蒙古(5.2%)、遼甯、山東(5.5%)。
總體來看,在實際增速最高的10個省市裏,隻有河南位于北方,其他9個都(dōu)位于南方。
在實際增速最低的10個省市裏,隻有廣西、上海、海南位于南方,其他7個都(dōu)位于北方。
03經濟重心南移,北方比重下降
全國經濟重心南移,已是大勢所趨。
日前,《求是》發表重磅文章指出:
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(dào),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,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。(參閱《這4個地區、10個城市被(bèi)點名》)
數據顯示,北方經濟比重從最高點的45.8%回落到2018年的38.5%。
2012年,北方經濟總量占全國45.8%,達到最高點。從2013年開始,這一比重逐漸下滑,到2018年僅有38.5%,下降7.3個百分點。
東北地區更爲明顯。
改革開放之初,1978年,東北以三個省的體量占全國經濟比重高達13.98%,大連、沈陽、哈爾濱跻身全國GDP十強。
當時,深圳還是小漁村,成(chéng)都(dōu)、蘇州、杭州都(dōu)在十名開外。
然而,40年過去,東北經濟占比下降到6.38%,相比最高點時下降一半。不用說十強,二十強中都(dōu)難覓東北城市的身影。
04萬億GDP城市:北方僅有4城入圍
相比于GDP總量,萬億GDP城市,更能(néng)看出區域經濟的含金量。
2019年,佛山GDP破萬億,正式跻身全國萬億GDP俱樂部。至此,我國共有17個城市GDP破萬億。
這17個萬億GDP城市主要集中于南方,而北方僅有4個城市入圍:北京、天津、青島、鄭州。
05人口增量:孔雀仍在東南飛
孔雀東南飛,這幾年更爲明顯。
人口增量,是城市吸引力的關鍵信号。人往哪裏去?哪些就(jiù)是經濟發展的熱土。
這是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行:
在全國人口增量排行前十的城市中,隻有西安和鄭州屬于北方城市。在人口增量排行前二十的城市裏,隻有西安、鄭州、青島、濟南四個城市位于北方。
在省份上也是如此。
06從東西到南北,發生了什麽?
南北差距爲何不斷擴大?
過去40年,中國城市格局至少發生了三輪大洗牌。
第一輪洗牌,是重工業落幕與沿海開放性經濟的崛起(qǐ);
第二輪洗牌,來自4萬億大投資與新經濟的崛起(qǐ);
第三輪洗牌,來自中心城市、都(dōu)市圈和城市群的驅動。
這三輪大洗牌,分别造就(jiù)了沿海城市、中西部省份以及強省會的崛起(qǐ)。
在改革開放之前,資源型城市舉足輕重,而無論是煤炭資源還是石油資源,基本都(dōu)集中于北方,這正是40多年前北方城市雄霸GDP榜單的原因所在。
随著(zhe)改革開放不斷深入,加上中國加入WTO,東部沿海城市開始崛起(qǐ)。
廣東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等地得風氣之先,率先進行制造業轉型,跻身全球産業鏈和價值鏈,經濟呈現市場化和全球化特征,孔雀東南飛,成(chéng)爲一時之選。
最近幾年,随著(zhe)國力日強,以基建爲特征的大投資覆蓋全國,中西部地區獲得更多财政轉移,加上“八縱八橫”高鐵規劃逐步落地,這些省份借此補上了交通與基建短闆。
如今,連偏居一隅的廣西高鐵總裏程都(dōu)位居全國前三,而在十萬大山之中的貴州高速早已四通八達,基建投資加碼,無疑快速拉動了西部地區的GDP。
同時,随著(zhe)人口紅利消退,我國開始面(miàn)臨産業轉型升級。
以廣東爲代表的東南沿海省份,率先向(xiàng)高新産業進軍,而坐擁勞動力優勢的中西部人口大省,則承接了從沿海轉型來的勞動密集型産業,因而工業增速不斷飙升,經濟由此水漲船高。
07南北差距,路在何方?
北方還能(néng)不能(néng)再追趕南方?
北方經濟面(miàn)臨的一大問題是,除了北京之外,多數北方省份的支柱産業都(dōu)過重過于傳統。
在北方,重工業、傳統工業和資源型産業的比重顯著高于南方,而在互聯網、生物醫藥、電子科技等高新産業領域落人一步,無法應對後人口紅利時代的競争格局。
此外,國家戰略的轉移、市場化程度的高低、民營經濟的活躍程度、營商環境的優劣,在其中也起(qǐ)到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不過,形勢有些新變化。
如今,我國已确立七大國家戰略:
“一帶一路”、京津冀協同發展、長江經濟帶發展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、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、推進海南全面(miàn)深化改革開放。
未來,東北實現全面(miàn)振興,有望跻身其中。不久前的高層文章已經明确指出:“十四五”時期,東北振興有新的戰略性舉措。
這些戰略并非僅僅著(zhe)眼于南方,而是南北方協調發展,每個區域都(dōu)有屬于自己的重大國家戰略。
雖說經濟重心還會加速南移,但這未免不是北方部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新一輪的發展機遇。